油气惠民生 | 塔里木油田:一地两用种“丰景”
塔里木油田驻村工作队以产业、技能等帮扶破局“戈壁围城”,通过引入良种、智能灌溉等举措,让昔日亩产500斤的“薄收田”变为亩产1000斤的“高产田”——
“种了一辈子地,一亩地能产出1000斤麦子,这搁以前,想都不敢想!”7月2日,65岁的沙依提·扎依提蹲在田埂上,粗糙的手掌摩挲着饱满的麦穗,眼角的皱纹笑成了月牙。
碧空下,万亩麦田犹如金色的海洋在热浪中翻滚,联合收割机轰鸣着驶过,金黄的麦粒如瀑布般倾泻入仓,溅起的麦尘在阳光下闪着点点光芒。
这幅生机勃勃的丰收景象,呈现在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古勒巴格乡2个村的高标准农田上。而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,曾经是另一番模样。尤库日喀拉尤勒滚村、吐格曼贝希村位于南疆腹地,农用土地2.6万余亩,周边沙漠戈壁环绕,自然条件恶劣,经济长期落后,世代沿用传统农耕方式,每亩小麦产量总在500斤上下徘徊。
转机始于2017年初。塔里木油田驻村工作队的进驻,为这片沉寂的土地注入了活力。工作队员深入田间地头,与村民同吃同住,经过扎实调研和反复探讨,决定通过产业、技能等帮扶来为村民增收致富。同时,结合当地实际,邀请农业专家根据土壤和气候条件,量身定制以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、核桃为主的特色产业种植技术,并从选种到播种、从灌溉再到病虫害防治进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。
“提高产量的秘诀就藏在每一个环节的精耕细作里……”油田驻吐格曼贝希村工作队队长、第一书记阿地力江·艾沙如数家珍地介绍小麦增产背后的一项项措施,“选种方面,我们引进高产、抗病的优质品种;播种方面,用上了精准的播种机械;灌溉方面,采用智能滴灌系统;病虫害防治方面,运用物联网监测技术实现早发现、早处置;小麦收割方面,提前协调大型收割机,确保小麦应收尽收、颗粒归仓。”
丰收的喜悦最终化作实实在在的收益。村民伊力哈木·买买提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经济账:“一亩地产1000斤小麦,按照每斤1.2元计算,就是1200块钱。这还没完,国家还有小麦补助呢。等麦子收了再种上玉米,一亩地一年稳稳当当2500块钱以上,真正实现了‘一地两收’。”这笔账,算得他眉开眼笑,也道出了村民的共同心声。
夕阳西下,满载麦粒的大型拖拉机驶离麦田,车斗里的金黄麦粒在余晖中闪烁。截至目前,新疆泽普县尤库日喀拉尤勒滚村和吐格曼贝希村1.2万余亩小麦已全部收割完成,累计抢收小麦约6000吨,为复种玉米争取了宝贵时间。
美好的景象,不仅定格在麦田里,而且出现在吐格曼贝希村的每个角落。驻村工作队还积极协调各方资源,修建防渗渠、硬化乡村道路、安装太阳能路灯,大力改善村里基础设施,切实让村庄焕发出崭新容貌。(通讯员 韦强)
来源: 中国石油报
编辑:王晓雪